人民服务网
 
地方: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浙江|安徽|江苏|福建|甘肃|江西|贵州|云南|青海|四川|陕西|宁夏|海南|内蒙古|海南|澳门|台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主站文化

中国长城之父:齐桓公到齐宣王耗260年筑起长城

2013-09-12 15:48:16 作者:admin 来源:中新网
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提及长城,人们会想到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 在齐鲁大地上也有一条千里长城,名曰齐长城。齐长城起源于古济水河东岸的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自西向东蜿蜒千里,直达黄岛入海,全长 618.9公里,共翻越大小山峰1518座。
 
齐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齐长城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成为最古老的军事防御工程。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它最早载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长城阳面为鲁国,长城阴面为齐国。齐长城为齐王齐桓公所建,司马迁《史记?楚式家》中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齐长城并列两道,两道长城之间为屯兵营房和石砌通道,城墙一般高5米,厚2.5米,城墙内侧有守城马道,高4米,宽2米,马道下依墙建石屋。齐长城与秦明长城不同的是,齐长城就地取材,乱石垒切,非常简陋。秦明长城用特制的砖石垒切,石灰浆勾缝,外观整齐,坚固耐久。
 
齐长城是一条东西连亘千余里规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绝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历代续修,最后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先后筑长城历时达260余年。从齐长城的建筑规模及作用来看,春秋中叶以前齐长城仅完成了西段修筑,也就是当时齐鲁两国相交界地段。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齐州,东抵海,犹有遗址。”又据《水经注》“大岘山”条(卷一)载:“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据此断定齐长城的东西两段分界处在今淄博市的博山。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了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奴隶制逐渐衰亡,封建制兴起,各国依据其国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因而出现了长达几百年大规模兼并战争。
 
据史载,在春秋战国间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内,就发生过规模不同的战争480余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扩大国土,增强势力,故而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称霸争雄局面。而各国间的不断战争,又迫切要求加强防御工事,当时修筑长城是各国通用的御敌方法。
 
地处我国东方的齐国,南近鲁楚,西有晋宋,北邻燕赵,因鲁晋春秋时为强国,齐鲁交界所处又有泰沂山脉相隔,具备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故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加强防御而修了齐长城。
 
齐国修建长城有其历史渊源,春秋时代列国诸侯竞相争伐,有的利用河流为堤防御,有的沿山置障守,以此确保国家的安定。到了战国,使用战车作战渐息,战马骑射作战渐广,战争范围益为扩大,于是就筑长城御敌。在长期频繁的战争实践中,齐国从城防御敌功能中 得到启示,萌发了建筑不是周圈封闭式的城墙联想,在平地筑起与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筑土墙。其动机已不是为了障水,而是为了御敌,长城于是就产生了。
 
齐国修长城是强国自保战略,齐国自周初封国,经西周时期的着力经营,至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齐国东邻黄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鱼盐贸易之便。齐国自建国之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依据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先发展了工商业和鱼盐业,使齐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春秋时期齐国铁制工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齐桓公时期,由于管仲的改革,采取农工商 并举的政策,铸行刀币,鼓励经商,使齐国强盛,成为东方之大国,并首霸诸侯。春秋晚期齐国先后灭掉了纪、谭、莒、莱等诸国,使齐国的地域扩展到东方海滨, 使齐国的开放型沿海工商经济和内陆农业经济得以同步发展,为齐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齐国对东部地区的开发,逐渐消除了东方的敌对势力,就把战略防御进攻重点转向南邻的鲁楚,西南的卫、晋、宋以及北邻的燕国。
 
由于齐国和燕国交界处地势平坦,又有清、浊河为自然屏障,故无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春秋时期燕国在经济军事力量上也弱于齐国,故而当时齐国的敌对势力主要在南邻的鲁国和西南方的晋、卫、宋诸国。当时鲁晋诸国均为强国,春秋时期甚为强大,这从《左传》、《史记》诸史书所载齐鲁、齐晋之战的实例即得左证。齐鲁交界地处泰沂山脉相隔的历史地理条件,为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创造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条件。
 
齐国乃东方大国,又是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在春秋之初为了争霸,必南征北战,而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巩固后方,增强国防能力,始将境内的军事要冲地带的障水堤堰设施加固连接,以用于御敌。战国时期军队主体由骑兵代替战车,步兵取代甲士,使新的战争方式的出 现,战争规模及时空也随之扩大。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战国齐威王初年始将原来的长城向东展修,齐宣王时方最后完成,筑长城至黄海海滨。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相传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 婚三天,新郎就被秦军抓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然而,在齐长城区域也有孟姜女的传说,齐长城边上的长清区长城村,自古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齐长城淄川区涌泉村还建了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孟姜女文化园。这就说明,历史文化也有着无穷的衍生魅力。自古以来,人们用历史故事来烘托历史遗迹的真实性, 这也是一种推动历史延续的方式,对于华夏文明史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齐长城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发达和繁荣的盛况。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我国的“国山”泰山、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长城是古代防御工程的统称,万里长城也好,千里长城也罢,无疑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优秀文化积淀,必将为后世留下无价之瑰宝。(摘编在香港《文汇报》 文:卞允斗)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8719号
&2020 人民服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