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话套话的学生守则违背教育初衷
近日,《中小学生守则》修订工作启动,据说其中太过模糊空洞、或者要求过高的条款将被删除。很多小学生家长为此拍手叫好,说早就该改了。我们中的很多人小时候恐怕都背过这些守则,你肯定已经发现了:除了写八股作文、发言稿时能抄一两句空话、套话外,这些守则对自己在任何阶段的生活和成长都毫无帮助。
其实一篇准则,能够渐渐变得高瞻远瞩,还上升到飘渺境界,绝不能够一蹴而就,这样大的格局是不断进化的结果。以《小学生守则》为例,建国后共颁布过五次。起初,还有一些孩子能看明白,能照着做的规则。譬如上世纪50年代公布的第一个《小学生准则》里,就有“敬爱父母,爱护兄弟姐妹”的条款,以及“不骂人、不打架、不说谎、不骗人、不赌博”的规定。即使是思想教育,也能够落实到“尊敬国旗、尊敬人民领袖”。后来,源于生活的条款越来越少,“敬爱父母”一度消失了,“爱护兄弟姐妹”也随着兄弟姐妹的消失被自然淘汰了。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也还有“不随地吐痰”的规定。后来,《小学生守则》干脆与《中学生守则》合并,成为《中小学生守则》,总的趋势是离教育越来越远,参与修订的专家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甚至可能不曾生儿育女,不理解七岁小儿和十七岁小子之间的区别。客观的说,这是一个通篇正确的行为规范,只是成人实现不了,儿童则更不能实现:从头到尾的道德准则,完美无缺的价值陈述,都彻底超越了平凡的生活。于是,爱国爱党爱人民排在了第一位,而如何爱却未予考虑;孝敬父母仅排在了第七位,而如何孝敬则要看小朋友们的悟性了;珍爱生命的提出,虽然颇有新意,然而这一条款排在了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甚至是努力学习之后,正好为生命的实际地位做了注解,在组织利益乃至个人前途命运面前,生命何足道也?至于“不随地吐痰”,则进化为了“爱护生活环境”,好比从1+1变成了脑筋急转弯,后者智商更高,但是太宽泛曲折,以致失了准头。
反观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小学生守则都是越具体越好。在教育的理念上,同一个世界,遵循的并非是同一个梦想,更不会是同一个准则。以实行联邦制的美国为例,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小学生守则。每个私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都有自己独立的学校准则;公立学校则在各州各分区也都有规则。譬如不得穿睡衣到校,不得在校嚼口香糖,不能在校使用手机,不许打架和摔跤,不能扔石头和树枝等等。珍视生命、强调安全几乎是每个学校规则的重心。一位在美国西雅图附近居住的华人家长说,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她常常会接到学校发的单子,让家长阅读签字:比如任何人不得携带刀和枪支到学校,不许欺负同学等等。这类单子一般都以校长名义分发,行文很礼貌,但口气却很严肃。此外,学校还不鼓励孩子们彼此间分享食物,因为有些孩子花生过敏,甚至可能会因为误食花生有生命危险。正常人都看得出,这些行为规范对孩子会很有效,做到了让孩子几岁就说几岁的话,孩子不懂的东西绝不强迫孩子接受,避免超过孩子的理解能力,造成思想负担。
相比之下,英国的一些学校守则没有那么直白,更绅士更含蓄一些,但是也有不少具体细微的规定,譬如,规定学生不得攀爬学校墙壁和大门。还有,除非碰上坏天气,或者是有教师引导,孩子在游戏时间不得呆在教室里。
遗憾的是,这些简单易行的学生守则在中国都渐渐消失了。于是,学生守则越来越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看似又红又专,实际无法操作。虽然还搭配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是受模糊守则的影响,日常行为规范也有不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例,其中“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排比词气势磅礴,唯独少了怎么让孩子防?哪怕是提一句“井盖绕行”,也比口号强。还有一些让家长心悸的规范,譬如要求孩子要“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但对于那些持刀到小学行凶报复社会的人,我们幼小的孩子,该如何斗争,才能幸免于难呢?此外,孩子们又该如何明白,火灾发生时,不但不能让领导先走,甚至不能让大人先走。非常时刻,他们得机灵果断,该砸窗砸窗,该破坏桌椅就破坏桌椅。绝不能为保护集体财产,爱护公物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一个不能以人为本,无法实际操作的学生规则,实质就是没有规则,从而导致潜规则丛生。这意味着数代中国人,从孩童时代开始,在最需要树立生活常识、社会意识,包括生态环保意识在内的年龄,失去了在学校进行基本人格素质培养的大好时机,而这原本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那些正确的废话、时髦的空话、严谨的套话,乃至违心的假话,追根溯源,可能都与孩提时代,教育准则的模糊乃至缺位相关。
如今,新一轮《中小学生守则》已经在酝酿之中,我们期望用上述学生守则培养出来的新一代的修订专家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其实中国之大,家长之多,具有中小学教育经验老师队伍之庞大,也许会比专家更服水土。而中国教育资源之不平衡,各校教学理念之不同,出台一个“大一统”的学生守则是否适当,更有待商榷。也许各省各校能因地制宜,能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生守则,能尊重教育的多元性与差异性,这才是培养独立、负责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
总之,要减少空话、套话,就得从娃娃抓起,除了对个人、社会有益,也许最终还将改变部分官员的讲话和思维,再也不是比喻、排比齐上阵,看不懂的大帽满天飞,而是有话说话,有事说事,老老实实地回到人之初。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