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6年零增长 多种特有生物待保护
南京专家经过5年多的调查,日前,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该项目负责人、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徐海根研究员表示,目前我国仍有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未受到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议扩大自然保护区规模。
你听说过大头鲤、镇海疣螈吗?作为中国特有物种,它们还未受到自然保护区保护。白眉长臂猿、倭岩羊尽管受到了较少保护,但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此外,植物类所面临的生存状况更为严峻。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蒋明康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国光叶蕨、宽叶水韭等36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未受到自然保护区保护,天星蕨、柔毛油杉等9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仅受到较少保护。
实际上我国自2007年起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增长已基本呈停滞状态,保护区总面积甚至出现减少趋势。目前仍有19个省没有任何保护区,20个省没有对我国特有物种划分保护区。
中国特有物种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它们的消失是否会带来一场“蝴蝶效应”?
特有物种可缓冲传染病传播?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海根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物种的丧失,将会影响人类健康。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疾病感染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有益细菌到稀有哺乳动物生物的多样性的丧失,将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徐海根说,“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均衡的饮食。在不同的时期,约有7000种植物和几百种动物被人类当作食物。物种的丧失将使食物的多样性减少,使人类仅仅依赖个别几种主要的食物,从而打破人们均衡的饮食结构。”此外,随着森林、田野中物种的丧失可能导致某些病原体的增加,而这些病原体是有机体感染疾病的元凶。
据了解,一些最有可能灭绝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实际上是传染病传播的“缓冲区”。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在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情况下,有些物种却得以生存下来。它们在人类受到感染之前,代人类承担了许多疾病的侵袭。而一些幸存的“坚强”物种同时也是最“擅长”扩大病原体的生物。
有观点认为,人类可以用飞速发展的药物治疗来应对这种情况发生。不过,有专家指出,如果物种持续以当前的速度递减,制药业将会发现他们无法赶超新疾病扩张的速度。保护自然栖息地,才是阻止这种恶性影响的最好方式。
特有物种丧失将危及食品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中心,全国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数千种。但由于缺少保护规划和法律法规支持,产量低、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差,受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制度缺失……我国已丧失的重要农业物种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而且还有大量的农业物种正处于濒危状态。
徐海根指出,物种的丧失将危及食品安全。“传粉昆虫的丧失,会导致依赖昆虫授粉的作物产量的下降,导致农业生产系统稳定性的下降。”
“袁隆平教授从野生稻中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创造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奇迹,在解决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上发挥了突出作用。而如果野生稻的物种消失,十几亿中国人的食物安全就可能无法解决。”徐海根说。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提供的基因资源,我们便无法借助杂交水稻来解决由日益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粮食压力。
“虽然借助单一的高产品种,水稻提高了产量,但人工培植的水稻在生存优势上还是无法和野生水稻相比的。”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吴建国称,大规模种植的单一品种庄稼对病虫害、干旱、温度变化的适应力也下降了。假如这样的状态继续下去,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只有一种竞争力最强的大米存活下来,成为人们唯一的粮食。
特有物种丧失不可逆转?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表明,中国涉及绝灭等级的植物有52种;受威胁植物有3767种,约占评估植物总数的10.9%;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高等植物达10102种,占评估植物总数的29.3%。
“严峻的物种生存环境将减少当地居民的发展机会。”徐海根说,“比如红树林的丧失,将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渔民将失去生活的来源。”
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能吸引大量鱼、虾、蟹、贝等生物来此觅食栖息,繁衍后代。此外红树林区还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生产繁殖的场所。在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还有159种变种的藻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海岸守护神,仍然没有摆脱被人类破坏的命运。
“不仅如此,物种的丧失还将导致原本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丧失大量游客,当地居民会失去发展旅游活动的机会。在一些情况下,物种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这种情况将会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失去发展的机会。”徐海根表示。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