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旦学者紧急澄清:“雾霾使鲜肺六天变黑”太夸张
“雾霾可使鲜肺6天变黑肺”一说近日在网上和微博盛传。主持这一研究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教授紧急“澄清”说,他们的研究是通过“肺滴注法”直接对大鼠的肺进行染毒,媒体解读“不要夸大其辞,自己吓自己”。
据介绍,宋伟民等开展的研究是 “关于两种止咳药物对预防和治疗大气PM2.5对呼吸道毒作用研究”,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两种止咳药物对PM2.5暴露所导致的大鼠肺损伤有何预防和治疗作用,采用的是“PM2.5配置的生理盐水悬浮液”对大鼠进行染毒实验,其暴露方式完全不同于人在大自然中通过自然呼吸的实际暴露方式。并且实验时直接“滴注”到大鼠肺组织中的PM2.5的量,远远超过了人在实际环境中的量。因此,“雾霾可使鲜肺6天变黑肺”一说太过夸张。
宋伟民进一步解释说,实验的肺滴注染毒剂量是40mg/kg.bw, 每只大鼠体重约0.2kg(200g)。如果按照60kg体重的人暴露量计算,相当于每人滴注2400mg(2.4g)。由于气管滴注基本上能完全进入肺,因此与人呼吸污染空气进入情况不同。通过呼吸进入到体内的PM2.5,有一部分会随呼出气排出体外和沉积在呼吸道其他部位,一般PM2.5的沉积率为20%。照此计算,按PM2.5严重污染的0.5mg/M3空气(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是0.075mg/M3)来呼吸,对人而言,需要6天内分三次呼吸完6000M3的空气,才能达到这样的“染毒”程度,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
宋伟民强调说,他们研究团队的最终统计分析表明,PM2.5暴露对照组与预防组和治疗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别。但是千万不能理解为“雾霾可使鲜肺6天变黑肺”,更不能延伸出“PM2.5颗粒对肺的损伤一旦形成,治疗的药物成本和时间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几乎无逆转可能”的结论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