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龙生先生
胸怀丘壑 抱樸求真
——山水画家燕龙生印象
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 陈克永
1986年6月3日,跨京、津、冀三地的《幽燕十县书画影联展》在新落成的北京市原平谷县文化馆隆重开幕,沈鹏先生为展览题名,北京市顾问委员会主任、原北京市副市长郭献瑞同志为展览开幕剪彩,来自燕山脚下、海河之滨的书、画、影艺术家欢聚一堂!一时间,在西起雾灵,东达勃海的广阔幽燕大地掀起了一股艺术与友谊的热潮;而这次展览的发起者与组织者,平谷艺术协会总会长、画家燕龙生先生也成为令人瞩目的热点人物。
燕先生从小酷爱画画和读书。他的母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进入武昌艺专(今湖北美术学院前身)西画科学画,是一位颇有艺术素养的东方女性;父亲是研究老庄的学者,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创建人之一。聪慧的天资,书香门第、艺术家庭的熏陶,决定了燕先生非同寻常的人生。他19岁投身首都文化事业,除了美术,还从事过音乐、文学、摄影、文物考古、文史资料等多方面的工作,又担任过文化团体、单位的组织领导工作,有丰富的阅历和丰厚的文化积累,是一位博学多才,厚积薄发的实力派山水画家。
“乐山堂”是燕先生的斋号。他爱山,尤其爱燕山,因为燕山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部族的发翔地。燕先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时,足迹遍及平谷山川,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怀有深厚感情。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必将造就一方文化。七千年前,居于北京平谷的燕山先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上宅文化,成为华夏文明一缕耀眼的曙光;欣逢盛世的今天,我们也必将继往开来,创造出更加美丽的、独具燕山特色的艺术。燕先生将自己的山水艺术归于燕山画派,就是要为燕山画派的崛起奠基。
燕先生画山水,不拘泥于传统程式技法,又不失中国山水画的风格气派。因为他早年学习油画,有扎实的造型基础,进入中国山水画这个新领域,很自然地选择了立足传统,师法造化,融合中西的路子,并且很准确地抓住了中西文化的契合点。东方文化往往更注重主观意象,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客观形质。燕先生主张,以意象统帅并升华具象,又以具象充实和丰富意象,使两者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他认为,将写意与写实对立起来,相互排斥,甚至相互否定,是违反科学的。西方的油画、素描,并不是机械照搬实物,其中不可避免地注入了画家的主观情感;中国的写意画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自生活,离不开形象的支撑。所以,虽然画的是写意山水,燕先生追求的却是一个“真”字。他认为,求真,就是求美。他反对逸笔草草的空洞无物,拒绝概念化的千山一面。他认为,只有真实的描写才能打动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真境逼而神境生”的道理。所谓“真境”,并不等于客观的真实,而是源于自然的、画家心中的真实,是一种情感,一种追求,一种至尊至美。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真境”,才能演化出动人心魄的“神境”。燕先生所作《山溪》、《洞天》、《吻》等,既有意象之美,又着力刻画山石形质,令其传神达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燕先生认为,丘壑,笔墨,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他把山水画与小说类比:丘壑好比小说里的人物情节,笔墨好比小说的文字语言,而意境则是小说的灵魂。常言道,文学就是“人学”,没有人物,就没有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水画就是山的艺术,所以,大山永远是燕先生作品的主人公。在他的画作里,丘壑纵横,鳞次栉比,满纸峰峦,横陈竖卧,甚至到了纷纭繁复的程度。燕先生对大山怀有一种特殊的敬畏,特别的亲情,总觉得画不完,画不够,所以就要认认真真地画,不厌其烦地画。他认为画山同写人一样,一定要抓住细节。没有细节的人物,苍白无力,不会打动人;没有细节的山石,空有其形,不能传情达意。每一次走近大山,他的目光就会投向那嶙峋的山石,仔细观察其间生动的肌理,并一一记录下来,作为绘画的参考。天长日久,燕先生的胸中装满了奇峰怪石,峭崖幽谷,提起画笔,它们便都活灵活现于脑中,取之不尽。
对于笔墨,燕先生主张以我为主,以写为上,以变求新。所谓以我为主,就是强调笔墨的个性化,注重“独能”,不受古法局限,不机械模仿他人,随性而成,随形而就。这里的“随性”,就是顺由自己的性情,随意而为,表达真情,不矫揉造作,不牵强附会;“随形”就是笔墨为造型服务,随形而生,不受程式约束,没有“禁区”,不择手段。所谓以写为上,就是强调绘画的书写性,这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所在,书写性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方式方法,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只有中国人才会说:好画是写出来的。但这个写,又与写字不同,而是以形写心,写画家心中的大千世界,其写法自然也是千变万化。所谓以变求新,就是“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重复他人,更不重复自己。纵观燕先生的笔墨,大概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以墨取形,着重刻画景物表象,以早期作品《铮铮铁骨》为代表;然后进入追求笔墨韵味与意象美的阶段,以《山居图》为代表;最后进入比较情感化的、自由挥洒的阶段,以《霜叶初红》等原生态山水作品为代表。燕先生说,他对笔墨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因为任何技法的优劣成败,都要以艺术效果来检验。他不主张将笔墨技法套路化、程式化;反对将笔墨束之高阁,说得神之又神,玄而又玄。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科学、严谨的艺术,不是玩笔墨游戏。
燕先生认为,意境是中国山水画最高品质的集中体现。一幅好的山水作品,应当是一个精神家园,一个由画家创造的理想境界,它不但可以使人赏心悦目,还可以让人们在这里得到精神寄托和情感的满足。这个精神家园,这个理想境界,就是意境。所以,意境是生于画而传乎神。画家意在笔先,写形造境;观者入境生情而神往,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燕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笔墨探索后,很自觉地进入了对山水意境的追求。近年来,他画了一批“原生态山水”作品,在网上展示后,引起关注,获得十万次以上的点击率。在这些作品里,山峦相依,沟壑纵横,林木恣生,溪涌泉鸣,一派生机。虽然多是大幅山水,但画家没有完全采取全景式的构图,而多以浅空间的中近景描写,从而拉近了观者与景物的距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走进燕先生的原生态山水世界,在横空的山石,繁茂的丛林,奔泻的溪泉和飘渺的云雾里,我们闻到了燕山泥土的气息,感受到了画家热爱大自然,向往天人合一崇高境界的志趣和精神诉求。
我相信,依然充满青春活力和无穷探索精神的燕先生沿着他的山水道路走下去,前景是不可小视的。
祝燕先生的艺术之树长青!
陈克永——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美协理事,北京文史馆员。以绘制国家殿堂山水巨制享誉中国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