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支柱- -在河南林州“传承红旗渠精神、助推地方经济”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编译局书画家协会主席、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名誉社长杨金海在河南林州“传承红旗渠精神、助推地方经济”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成立一周年暨“传承红旗渠精神·助推地方经济”研讨会合影留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回到家乡来参加“传承红旗渠精神、助推地方经济”研讨会,感到特别高兴。首先要祝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感谢林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的邀请和抬举,聘我做“文化顾问”,也借此机会向家乡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请这么多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到林州,欢聚在太行山下,红旗渠畔,共同研讨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应当说是林州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我与红旗渠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是林州市姚村镇北杨村人,我家就住在红旗渠畔。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我是红旗渠建设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还是红旗渠精神的弘扬者。作为见证者,60年代初,我亲眼见到父辈们组成的修渠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大山,“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标语写在墙上,摆在山坡上;我们这些小孩子,爬上山顶,亲耳听那红旗渠建设工地收工的号角,亲眼看那连绵数十里的开山炮响起,那是何等的壮观!作为参与者,我们小学生每周要到修渠工地劳动几次,或抬水,或搬石头,或抬煤烧石灰,或给父辈们送粮送饭,在劳动中健康成长,那时何等的艰辛而又快乐!作为受益者,我们最早喝上红旗渠水,最早用上红旗渠发电站所发的电;作为林县人,第一次见到千年旱地变稻田,吃到红旗渠水浇灌而长成的稻米做成的香喷喷的白米饭,那是何等的高兴、自豪和骄傲!小朋友们还经常到红旗渠里、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塘里游泳,那是何等的自在和得意!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哲学博士,毕业后到中央理论宣传部门工作,有幸为宣传红旗渠精神做一些事情,帮助出版了《杨贵与红旗渠》一书,支持了“红旗渠精神全国巡回展”,发表了有关宣传文章,为此,我感到荣幸。最令人骄傲的是,我的家乡因红旗渠而闻名,不论走到那里,只要说起红旗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伸大拇指!我深深爱着我的家乡父老,深深爱着红旗渠。红旗渠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条神圣的天河;红旗渠精神永远是我的精神支柱!我永远感激我的家乡父老,永远铭记红旗渠精神。这是我今天想表达的第一点想法。第二,我想讲,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意义。党中央已经把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时代精神写进中央文件,把她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道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支柱。这是完全正确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十分自豪地告诉外国客人:新中国的建设工程有两大奇迹,一项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项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因此,上世纪70年代初,非洲的卡翁达总统就曾经参观考察红旗渠,并给予高度评价。也因此,红旗渠名扬世界,使得林县祖祖辈辈的山里人从此看到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因此,红旗渠精神不仅是中国的,也逐步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一位日本老人曾经几次来看红旗渠,回到日本后写了一篇文章,感慨中国人的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精神,告诉日本人:你要想知道为什么日本征服不了中国,就应该到中国去看看红旗渠!可见,红旗渠精神已经超越国界,不仅成为中国在世界上光辉形象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任何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不仅是中国的、世界的,也是个人的。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我成长的每一步,都与家乡人民所铸造的红旗渠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譬如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克勤克俭、忠厚仁义等精神,这些都是人生的通行证,既是做人的塬则,又是事业成功的真经。不管你走到那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坚守这些精神,就一定能够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就一定能够万事亨通,圆满成功。第叁,应当深入研究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红旗渠精神通常被概括为四句话,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很好。这应当说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但是,当我们深入拓展其内涵时,就会发现红旗渠精神实际上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比如,“勇于创新”精神,也应当说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内容。林州人民决不是那种只会苦干、没有头脑的人们,而是既能吃苦而又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英雄人民。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在林州人民身上,仁山智水的完美结合品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时,各种条件都很差,没有类似今天的大型机械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项目,谈何容易! 但是,英雄的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发扬自己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石灰自己烧,创造了不需石灰窑而用平地垒积烧制石灰的新方法,效率提高了成百上千倍;没有炸药自己造,用最塬始的火硝、硫磺、锯末等制造出效果极好的炸药。我们的水利技术员,用最简易的自制测平仪完成了最复杂的山地测量工作,使得百公里落差只有不到10米的水流顺利通行。又比如,在管理方式上,林州人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时,已经创造了承包责任制,把红旗渠分成许多段,分配给各个大队、小队,并把修建者的名字刻在界碑上。这既明确了责任,保证了工程质量,又体现了人们的成果,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如,林州人的“浩然正气”精神,也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内涵。林州人祖祖辈辈讲究本分做人,一身正气,人们教育孩子,最常说的话就是“正经做人”、“正经做事”,“不给祖宗落骂名”。所谓“正经”,就是规规矩矩,光明正大,不搞歪门邪道。正是这种精神形成了林州人的民风淳朴、为人厚道、谦虚谨慎、忠诚待人等优秀品格。也正是有了这种浩然正气,林州数十万人在十多年的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贪污腐败案件!在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廉政建设的今天,这些精神的发扬光大难道不是极有意义的事吗?第四,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还应当与时俱进。时代在发展,红旗渠精神的发扬和运用也应当不断改进。这些年,林州人已经做得很好。
传统上,林州人善于当木匠、铁匠、泥水匠。通过修建红旗渠,这种工匠精神得到充分发扬,造就了一大批建筑专家,使林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成为全国着名的建筑之乡;同时,形成了一大批机械制造专家,使林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配件、汽车配件生产基地。那么,在今天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林州人应当跟上时代步伐,尽快找到新的经济生长点。例如,可否在“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文太行”。不仅使林州富起来、美起来,还要使之“文”起来,即加强文化建设,增加文化品位。比如,可以深入开拓红旗渠精神,搞一系列的红旗渠文化创意活动,借鉴“刘叁姐印象”“西湖印象”等做法,以雄伟的太行山为背景,以历史名人为亮点,打造大型“红旗渠印象”文艺晚会,使得游人不得不留下来。又如,可以挖掘商代文化资源,包括微子后代“李”姓、比干后代“林”姓等,打造“李家宗祠”、“林家宗祠”等文化项目。又比如,可以把农业文明的文物成果收集起来,打造“林州传统民居民俗展”。这样既能留住传统文化,教育后人,又能够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升旅游文化的质量。当然,这些想法还很不成熟,仅供大家讨论问题时参考。同时,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林州人,也要心系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并尽最大努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为推动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希望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多来林州走一走、看一看,为林州的发展献计献策,奉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祝愿林州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绩,祝愿家乡人民幸福安康,祝愿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远播四方,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谢谢大家!
编辑系中共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编译局书画家协会主席、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名誉社长杨金海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