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服务网
 
地方: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浙江|安徽|江苏|福建|甘肃|江西|贵州|云南|青海|四川|陕西|宁夏|海南|内蒙古|海南|澳门|台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主站文化

穿透时空结构的解读——对话著名黄山焦墨画家朱峰先生

2017-06-27 11:09:27 作者:沈文华 来源: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

20170622112456395.png

■沈文华

兰溪籍著名黄山焦墨山水画家朱峰先生,现旅居深圳,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黄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山书画院副院长。朱峰,原名朱景鹏。字丰,号祖山。别号黄海老客、山丑子、十八公子等。其作品广泛流传于日本、加拿大、德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荷兰及台湾、香港等地区。

黄山广积华山之险峻、岱岳之雄伟、衡岳之烟云、匡庐之瀑布,是中国名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朱峰先生1968年从部队退伍,入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工作期间,先后结识交往刘海粟、李可染、陆俨少、程十发、吴冠中、关山月、黄胄、范曾、王朝闻等艺术大师。1983年,经刘海粟院长亲自推荐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深造两年。此后,朱峰先生专攻黄山焦墨山水画四十余年,在焦墨画的时间隧道里奔跑,他以焦墨画构建出具有中国文化韵味的山水世界。其焦墨画不以再现自然风景之美为目的,而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精神,得“山川之骨”,求天地之广大。朱峰先生于1987年创作一年多,修饰却达二十年之久完成的长120米、宽1.5米的《五百里黄山神游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反映黄山全景风貌的焦墨山水画长卷。画中山石松泉层次丰富、细腻入微、美妙绝伦,幅面之大,气势磅礴,史无前例。

黄山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宾虹得黄山之意等,我国历代画家以黄山为魂觅中国山水精神。黄山山水亦包容着朱峰的艺术思考。“一室之外,山水而已”。形式是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每个艺术家的精神就反映在自己采用的形式中,形式是个性的标记。朱峰隐于黄山怀抱,他的杰作便是“焦墨”。是黄山,使他的艺术逐渐形成面貌;是黄山,让他在中国精神的体悟与表述中创享新境。他把人生中最好的40年用于“焦墨”尝试,这一尝试绝对非同一般。毫无疑问,朱峰是当下中国焦墨山水画坛独树一帜的存在。

2012年7月18日,笔者收到朱峰先生从深圳寄赠的,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再版的精装版《五百里黄山神游图卷》。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国画是民族的艺术,而焦墨山水技法已成为一个画种。强化普及意识,揭示焦墨山水画这种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朱峰先生的黄山焦墨山水画在传承变革中,已作出不懈的探索和突破。纵观朱峰先生的焦墨山水画作品,既有浓郁的古典精神,又有强烈的当代气息;既有对当代艺术的思考与探索,又有对传统绘画精神的传承。

为此,笔者数天内,几易其稿。自7月24日起,先后在《兰江导报》、《金华日报》、《义乌商报》、《美术报》、《联谊报》、《今日建德》、《浙江工人日报》、《新黄山报》等报刊发表艺术评论《朱峰·焦墨之杰——朱峰“五百里黄山神游图卷”读后》,同时被“浙江在线”、“新浪网”等全国三十余家互联网站广泛转载。如今,网上搜索“焦墨之杰”已成为朱峰画家的代名词。

此文,7月30日被中国艺术家协会美术研究院收录《精品鉴赏》专栏,8月4日入选中国·黄山节《我与黄山》征文。11月18日《香港商报》和11月21日《深圳商报》编辑均刊文引用笔者文章的理论观点,指出:“有评论(指笔者《朱峰·焦墨之杰》)认为,朱峰的焦墨云水笔法是当代焦墨画中的重大突破和卓越贡献。”

2013年11月24日,笔者收到朱峰先生再次从深圳寄赠的《朱峰黄山画展·图录——五百里黄山神游图卷·彩墨作品·焦墨作品》,第二天撰写了艺术评论《朱峰焦墨之杰、震撼深圳画展——简评朱峰深圳焦墨山水画展》,11月26日刊发在《兰江导报》及12月4日的《金华日报》。样报寄给朱峰先生后,他手机短信致意:“文华道兄,您是此次画展 ,写得最精彩的特写大作,简明且用词恰到好处,又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评议。不胜感激!”

笔者撰写发表的这两篇书评,主要是点评朱峰先生的焦墨黄山山水画(即简单的黑白灰三种颜色)和彩墨黄山山水画(即简单的着色)。几天后,12月10日起,笔者又先后在《兰江导报》以及《新黄山报》、《美术报》、《金华日报》等报刊发表艺评《焦墨山水画成就和创新的展示——“朱峰黄山画展·图录”读后》,意在为朱峰先生的画展作一研读小结。

朱峰先生,自称“半个深圳人”。年轻时,他经常在黄山丛林深处写生,患有风湿病和关节炎。深圳的气候较适合于他的身体状况。今年3月31日回乡会面时,他解开衣领指着肩颈部对笔者说,现在疼痛感也减轻了。在黄山人来人往应酬频繁,不利于画艺的创作。朱峰先生从1988年开始,每年总有几个月旅居深圳。人言:朱峰“下海”(指经商),朱峰自言:我是“观海”。他主要居住在东湖公园、梧桐山和大芬村一带,潜心研究和创作了大量的焦(彩)墨山水画作品,陆陆续续已达二十五年。人生处于45岁至70岁,这也正是他充分展示艺术才华之舞台更为开阔的阶段。

深圳毗邻港澳,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拓展了朱峰先生的视野和思路,为他的作品注入徐徐清风和艺术多姿多彩的包容性,这也是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浓缩历史发展多元性之根源。朱峰先生看似淡泊,却又勇猛精进。他在自由无碍的境界中徜徉,充分享受着自己的状态。他学习、思考、求索、追慕古人,关注当下、勤奋创作、善学善变……

在画室创作,在野外写生,在茶室品茗,在画廊论艺,在去机场送客途中,在下榻的宾馆,在夜深人静的灯光下……每当,随着手机的嘀嘀声,朱峰先生会把喧嚣而庸杂的现实搁置一旁,从意识到虚幻到真实,时时停下脚步,时时放下画笔,时时凝神冥思。用手机给笔者发送艺术探讨的短信,笔者也及时予以回应。有时,聊到专业的话题,彼此都查证阅读相关资料后再予以探讨。如:查证“云水”、野逸派、“如”或“拟”、新安画派、李可染等艺题。

朱峰先生的执着和认真是令人感怀和惊讶的。因视力欠佳,有时一条短信文字会发送过长,如他发给笔者700余字的“自述”,可想象到他用时要多久,以至笔者常提醒朱峰先生暂时中断通信。远隔千里的时空交流,正如朱峰先生所言是心灵互动。他曾在短信中叙道:“我多天都在看您寄来的书及报刊和给你发短信,没有画画了。”是的,有时一条长叙短信接连一气发出和回复,往往是为了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思路和不至于中断相聊的话题。如:《朱峰自述》、《海翁是恩师》、《指墨画荷》、《风在诉说》、《过黄山》等等。

什么是焦墨?什么是焦墨山水画?什么是着色焦墨?焦墨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等等的解读。我曾向朱峰先生表示,我以往很少写科普美术艺评。他说:“我拜读过你的新闻和摄影作品选集《编辑生涯》。其中,你读邵华泽、穆青的十几篇读书札记,我读后印象深刻,深有共鸣。”

什么是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科学家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中国美术馆“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上演讲道:“科学之美是一种客观的美,无我的美;艺术之美是一种主观的美,有我的美。我们社会关于科普的工作,做得实在很不够。好的科普工编辑,那些既擅长写作,对于科学又有较认识的编辑,真不妨把科普创作当做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人民日报》2015.5.19)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朱峰先生的焦墨山水画,蕴黄山之精气,艺术之大雅,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评论家为此点评,也会有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推崇和收藏他的黄山焦墨山水画作。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从科普的角度而言,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大众的审美素质,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笔者始终将本书话题纳于科普,让自己的文思流淌于现实之河。

与朱峰先生的往复短信,是坦诚率直的,是朴实通俗的,也是随意而感而发而录的。朱峰先生近日短信说:“当时,都是即兴随性情而发的。”艺术的随性泼墨,尤其显得真实可贵。这些短信犹如朱峰先生艺术生涯的浪花,且是波浪之尖颤动着的艺术浪花。人生七十是致事之年,这正是朱峰先生创作焦墨山水画的旺盛期,也是“朱峰焦墨法”技艺日趋娴熟的黄金期。历经岁月沉淀,艺术家到了这个年龄,记忆更为纯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会尤为深刻,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更加清晰,观察能力则更为独特。“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从谷歌等网站上选取了600名苹果手机用户调查后发现,相比于打电话或直接谈话,发短信的方式让人们在回答问题时不用受到太多的时间限制,能让意思表达得更准确,谈论一些敏感问题时更为诚实。”(《上海老年报》2015年3月14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太短,世界太大。要克服生命的有限性,领略永恒和辽阔,惟有读书。开卷有益。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对知识的点滴汲取,会让生活更加地充实。读书时,必有笔记,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便于日后检索。阅读思考写作、再阅读再思考再写作,笔者与朱峰先生的短信交流,便有了思考对话和评论,再思考再对话再评论。这也是保持思想葱茏日新的好方法。“没有任何快艇像一本书,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埃米莉·迪金森)

当下,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并不完全取决于载体。我们也没有必要将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截然对立。只要自己还具有“专念”的力量,去管控、理顺阅读到的东西,不论是纸质的或是读屏(电脑、手机)的,每天专念一两个小时,会令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多的精神聚合与知识精进。

“叠起又展开的是字迹,展开却叠不起的是心绪。”利用余暇,笔者记录下“读屏”短信精华,日久积累便成了丰富知识、心灵成长的记录。这是一种珍贵的纪念,是一种情感的律动,是一种思绪的泉涌,是一种创作的张力,文字温度依然,面目鲜活依然。当整理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就会想起某日某时思想远行,与朱峰先生谈笔论墨时的情形。思想的碰撞,不断延伸出的思考,由此形成的主题思考系统化,仍是对话的精髓所在。可谓,没有长久思考,哪来瞬间灵感的迸发?便产生了这本书稿。

笔者以时间为序,摘录了其中的谈艺部分,分小节编辑成集,主要涉及焦墨山水画艺术评论、社科和新闻等内容,以及感思体会、即兴诗言等等。一是为写作备考备查;二是提供焦墨山水画艺术研究者、学者参考;三是打开一扇艺术心灵之窗,让思絮之花飘窗而扬。(定稿时,朱峰先生谦逊建议笔者删除2012年9月9日发给他的五言体长诗“朱峰简史(1-6)”,深为遗憾。)

全书采用“刀片式叙述”,人物简单,故事简单,线性推进,“窥一斑而见全豹”,是对朱峰画家最好的解读。世界是一个整体,但生活给每个个体展现的都是琐碎纷杂。短信的碎片化特征与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通过窄小纤细的视角,用“刀片式叙述”嵌进人物内心或是事件的窄小的缝隙中,从而表现当下纷繁社会的斑驳绚烂。

或许读者能在片言只语中窥见笔者性情之处,或言画艺,或言交情,或言苦恼,或言家常,琐屑极细微之事,不假修饰,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也就成为一种有用、有趣的资料了。林语堂说:“谈不要紧事,方是佳翰;写无事忙信,才算知交……”写作难的是写出那种看似说平常琐事,却淡而有味、言之有物的东西。正如有位作家所说:“身边琐事我自己最不会写,却很喜欢看这一类的文章,可是又难得看见好的。因为大抵都不够琐。”

全书注重体现了“互联网+读书”。笔者尝试“互联网+”的读书和写作模式,从中得出深刻的启迪,那就是在当下“纸质书即将远离”的感叹下,我们不会离开阅读,而是要重新想象阅读。时光依旧,人事常新。对已消逝时光的追思和回念,为断裂的时空又提供新可能的维度的艺术鉴赏、审美、研讨,将成为一个艺术文化传统,一种情感仪式。笔者将短信以通讯题材形式编辑成书,对写作是一种创新和求索;对有心研究者是一种穿透时空结构的智慧的见证和解读;对读者阅者也会是一种雅致和趣味;对出版物更是一种新题材和新尝试。或许正如里尔克诗中所言:“这当儿,我从书中抬起眼来,一切都已变得伟大,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惊奇。”

朱峰先生为画为事细致入微、缜密以栗,承蒙他对初样、大样、清样和定稿的四次审阅(分别于千岛湖、黄山、兰溪、深圳),并在百忙中抽暇作《序》、插图,拟定和题写书名《高山流水》。他说:“一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心灵互动,二是指山水画之主题”。(笔者原拟题《沉浸焦墨》,经朱峰先生点墨后改为《高山流水》,使得书稿的内容不再着眼于专论焦墨,涵义显得愈益广泛而深远)承蒙中国记协名誉主席邵华泽拔冗两次题词鼓励;承蒙浙江大学胡华丁教授,《中国交通报》主任编辑、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哲学与社会学博士贾刚为,《金华日报》社文部编辑、编辑琚红征的审阅并给予热情的作序点评;承蒙余卫军、杨金龙、骆一平、吴恒斌、陈星先生以及多位科协同事同仁的热忱审读指正;承蒙我夫人陈冬红的审阅并提出了诸多良好的建议;一并致以谢忱。

一方水土一方人。兰江的溪流,萌生滋养了朱峰先生的艺术灵魂;黄山的云水,启迪浸润着朱峰先生的画笔。他那气度非凡的黄山焦墨山水画杰作,代表着当下焦墨画坛的表情与温度。愿他将艺术生命的行迹挥洒得更加淋漓尽致,用生活的颜料沁润着心性,更加着力推动我国焦墨山水画艺术走向更高更远。祝愿朱峰先生身体康健,艺术之树常青。

感谢浙江省科协的立项审查、专家评审和公示后确定本书为2015年度省级重点科普项目(公民科学素质纲要项目)。

期待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囿于各种原因,成书匆促会有疏误,只待再版时修订。

沈文华 于兰江之畔

乙未夏暑第一稿

丙申夏暑第二稿

本文选自浙江省科协2015年度省级重点科普项目(公民科学素质纲要项目)、金华市政府第21届(2015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沈文华著作:《高山流水——与著名黄山焦墨画家朱峰艺术短信集》。

刊载

《联谊报》2015年5月21日“人文特刊·读书”B3版

《浙江科协》2015年第5期总第324期

《金华科普之窗》[双月刊]2015年第3期总第126期

《新黄山报》2015年6月28日B13版总第66期

《黄山》2015年第3期总第45期

《金华日报》2015年9月14日第A10文化版

《兰江导报》2015年9月29日第11版(读书版)

《浙江科协》2014~2015年度优秀稿件一等奖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8719号
&2020 人民服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