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服务网
 
地方: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浙江|安徽|江苏|福建|甘肃|江西|贵州|云南|青海|四川|陕西|宁夏|海南|内蒙古|海南|澳门|台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主站书画

张羽鸣:《中国国际新闻》国际影响力篆刻家

2017-07-21 18:57:59 作者:admin 来源:人民服务网

\

张羽鸣的金石情缘,生发于童年的小院。外祖母担心他出门磕碰,便把他的活动范围划定在家中见方的后院,于是,四面围墙筑成了天马行空的乐土。五六岁时,小羽鸣就对出土文物格外感兴趣,斑驳沧桑的美韵味足具,令他深深着迷;喜欢书法,舅舅就把报纸上的隶书字头剪下来,贴在本上供他翻阅。每逢后,他在院内外捡拾鹅卵石,润泽的石头粗布纹理,仿佛有文字隐约浮现,引人坠入无限遐想。日后回忆起来,张羽鸣总觉得,那是与治印最初相遇的火花。院子里的安静使本就内敛的性格愈发耐得住寂寞,思绪却不闭塞,热衷创新的他有一连串奇思妙想,能以不同常人的方式解决问题。高中时期,家家都还在用票换取定量的口粮,他就在放学的河边做好虾窝,每天带回一斤虾给外祖母做饭。工作第一年技术比赛,他的诀窍是“懂得取舍”:“许多考核项目本身互相矛盾,不可能都得,我只拿高分不要低分”。于是,旁人耗费七八个钟头的考试,张羽鸣仅用三个小时完成,并拔得头筹。善于思辨的创造力延续到刻印中,让他幸运地被名师选中。1991年,张羽鸣拜津沽著名篆刻家蓝云为师,成为先生的关门弟子。“蓝先生总说,宁可手低不要眼低。拜师时,他拿着一堆自己的印章让我分辨好坏,我就大胆讲出想法,结果老师非常高兴。如果没有独立的判断力,再怎么学也无法形成个人面貌。”

\

彼时,张羽鸣还是仪表厂的钳工,跟随前辈的指引,愈发练就了“火眼金睛”。一年多后,蓝先生病逝,悲恸之余,他从未放下手中的刻刀,大量摹刻秦汉玺印、临写封泥、钱币文字、青铜器。也是在这期间,他把艺术的根基打得牢固,开始随心所欲地徜徉在创意里。2002 年,他拿出了第一件轰动印坛的作品——《金刚经印谱》。这部5984 字组成的佛教经典,被他首创性地雕刻在金石间,一句一方印,共计1175方,创下篆刻之最。印谱长达25米,刘炳森、范曾、余明善等著名的书画家均为之题字,被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收藏。受到鼓励后的张羽鸣沉下心来,在300毫米正方形青田石上,刻出阳文的《阿弥陀佛经》,创中国单方印章文字数量之最。印面整体缜密且舒朗,局部变化又颇为灵动。奥运会前夕,他把194个国家国名做成《世界国家国名印谱》,作为天津的礼品项目赠送给2008北京奥组委。

\

他把自己的创作定义为 “像爱迪生一样不断搞发明”,“好比爱迪生做出的灯泡,虽然丑陋,但抛砖引玉,之后会有人做得更完善精致”。轻松的话语里,背后是重如泰山的辛勤付出:因印面太大,雕琢《阿弥陀佛经》时只能腹趴在上,常常累得腰酸背疼,30 多斤的石料,一笔刻错就全部报废,刻得手都血肉模糊……凭借一腔激扬的执着,他在印章的方寸之地上,不断拓展着新的沃土。

自元代起,“诗书画印,四合为一” 便成为艺界主流,互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得益于文人画的肇兴,亦是传统文化精粹的高度凝练。然而,长久以来,印章似乎往往屈居另三姊妹之后。“蓝先生收我为徒时提了两个条件,一是 ‘前功尽弃’,把此前学的都抛弃掉,一是要一生为弘扬篆刻走下去。” 老师离开的日子里,张羽鸣始终以此为准绳要求自己,反复捉摸着弘扬篆刻文化的方法,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普通的篆刻是作为书画的辅助品出现的,我的作品刚好相反,以印为主体,书画用来衬托。”从内容审视,他特意挑选中国流传几千年的经典,通过篆刻为载体,“给古人加上一件好点衣服”,于是有了两部佛教经典的精雕细琢。2006 年,他镌刻了六经之首《周易》的 64 卦,经过精心搭构与设计,化为一套文化底蕴深浓的个性化邮票。除却内容的巧思,他还超越普通印家对材料的关注,印石的形状、印面以外的美化,甚至印泥都在考量范围。在张羽鸣的创作里,一组微雕格外抢眼,色泽柔润的 18 块随形寿山石上,采用高古游丝描刻出神情各异的十八罗汉,引文为佛教的禅语,书写内容来自《心经》。文、书、画、印、形完美搭配,辅以雕刻寿山石的天人合一,整体彰显出篆刻的魅力。那些波折起伏的线条,安宁祥和的吴带当风,散发着优雅的潇洒,被手中的刀石赋予鲜活的生命。

\

“许多书法家瞧不起篆刻,觉得只是雕虫小技,我偏要扭转过来。”在张羽鸣看来,刻印要求绝对的赋,尤其是对古文字的理解,“现在孩子学书法都是从楷书开始,实际是走偏了。要学大篆,篆刻就是从大篆入手,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非常浪漫,而且线条气力足。”浑厚的笔墨中,蕴含着开天辟地的壮阔,是张羽鸣心中最具美感的字画同源,而篆刻回馈着其他姊妹艺术,令他的书画呈现金石入味的澹然天真。

\

几十年的雕刻时光里,他继承了传统文化的血脉,也发现自我表达的途径与方式。“别人不擅长而你却擅长的,恰是找到自己的所在。”对张羽鸣来说,篆刻增添了生命的厚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投入刻章,再多阴霾都变得灿烂,而艺术的气魄辐射的远不止他一人,“有人看过我的印就决定不再另寻他主,一方印便能结交一个朋友。” 他总是慨叹这份充满神奇的事业带来的收获难以想象。“付出与回报是否平衡?”他笑笑:“太不成正比,得到的实在太多。”淡定谦和的语气,透着与世无争的从容,在浮躁的社会显得弥足珍贵。怀揣感恩之心,张羽鸣为每个因印结缘的朋友量身定制,刻刀落下的瞬间,不仅为征服观者的喜悦,更增添了一份发自心底的美好。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任郝江华(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名誉总编)推荐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8719号
&2020 人民服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