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服务网
 
地方: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浙江|安徽|江苏|福建|甘肃|江西|贵州|云南|青海|四川|陕西|宁夏|海南|内蒙古|海南|澳门|台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主站人物

平南敬亲王尚可喜:大清皇朝“三藩”结局最好的一个藩王

2019-11-05 19:25:16 作者:尚红军 来源: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

大清皇朝康熙皇帝,一生最值得歌功颂德的有三件大事:削三藩,收台湾,灭葛尔丹。

三藩: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这三个藩王。三人均为大清开国元勋,三朝元老,赫赫功臣,威震四海。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他们拥有自己广大的封地,在自己的辖区内不但拥有军队,更拥有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利。但是三个人结局却不一样。吴三桂先是以“复明反清”名义带头造反,后来又建立大周朝自称皇帝,不久就一命呜呼了;耿仲明之孙耿精忠世袭靖南王位,后因跟随吴三桂造反被处以极刑。只有尚可喜不居功自傲,对大清忠心不二,且平叛有功,康熙帝加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其病世后又赐谥号“敬”,御赐“平南敬亲王”汉白玉石碑,立碑予以旌表。

所以说,尚可喜是清王朝三个藩王中结局最好的一个王爷。民间传说的“三藩之乱”,只是误传讹传而已。在清廷重要文献《清史稿》中,只记载有吴三桂、耿精忠两个藩王叛乱,对尚可喜则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1.jpg

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画像

2.jpg

平西亲王吴三桂画像

3.jpg

靖南王耿精忠画像

1675年,尚可喜召集国内著名画师,在广州镇海楼王爷府邸为自己绘了七幅画像,流传后世。这是目前已收集到的部分画像。

4.jpg

尚可喜(1604-1676),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县。曾祖父尚生迁至河北衡水,祖父尚继官迁至辽东海州(今海城县),尚可喜便出生于此,在五子中排行第四。他十八岁时因后金入侵辽沈,随父尚学礼迁徙辽西松山避难,期间母亲死于战乱。后父子先后加入明军。尚学礼先投辽东巡抚王化贞,后随毛文龙入皮岛。尚可喜则在1623年(明天启三年)参加明军水师,翌年赴皮岛寻父,也投入了毛文龙的麾下。父子团聚后不久,尚学礼遭后金伏击阵亡,毛文龙将尚学礼所部交尚可喜统领。

1631年(明崇祯四年)十月,皮岛发生兵变,东江总兵黄龙被耿仲裕、王应元等拘禁,沈世魁摄其事。分屯海上的尚可喜闻讯后赶回皮岛镇压兵变,杀耿仲裕、王应元等带头者,扶黄龙复出,黄提拔尚可喜为游击将军。两年后,发生吴桥兵变,孔有德、耿仲明等叛明降清,占据登州。尚可喜从忠于明朝立场出发前往狙击,平叛有功,被擢为副将,驻守广鹿岛。同年七月,孔、耿引后金兵攻陷旅顺,黄龙兵败自杀,留在旅顺的尚可喜妻妾及家眷侍婢数百口多数投水而死或被俘。沈世魁接替黄龙任东江总兵。当初尚可喜镇压皮岛兵变时,削兵变同党沈世魁职,沈对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公元1633年(明崇祯六年)十月,沈世魁传令尚可喜来皮岛议事,预谋诬以罪名谋害之。尚公赴皮岛途中,侦知实情,进退无路。面临生死抉择之时,他从切身厉害中看清了明朝末期统治的腐败及官场之险恶,认识到了明朝必亡。遂决定投靠后金。

5.jpg

天聪八年(1634),他率万余军民航海归金。皇太极听说尚可喜来降,兴奋至极,大呼“天助我也”,并赐尚可喜部为“天助兵”,特意出城30里相迎,与上年孔、耿归降时同样待遇,并盛赞尚可喜“达变通权”、“知明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 赏赐珍宝无数,还发还了先前所俘虏的尚可喜家族成员共计27人,旋封其总兵官。

6.jpg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加封孔有德恭顺王、耿仲明怀顺王、尚可喜智顺王,并将海州(海城县)赐于尚可喜为封地,家口旧部均安置于此。尚可喜受到皇太极极高礼遇,感激不尽,便跟随皇太极征讨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城下之盟;二年率战船攻皮岛,克之,斩沈世魁;三年从征锦州,七年锦州下。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在松锦之战中,他跟随清军攻下松山、杏山等地,屡立战功。是年,清朝设八旗汉军,尚可喜被编入汉军镶蓝旗。

7.jpg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尚可喜等三顺王随清军入关,追李自成至望都。其侄李锦据延安府城顽强固守。后尚公亲领精兵,发大炮,一举克之。二年,扫除大顺军余部,继下九江,至左良玉之子左梦庚投降,振旅还京。三年,奉命与孔有德、耿仲明进取湖南。先后下桂阳州、道州,四年底依次平定,立功受奖。五年师次全州,将征广西,旋闻金声桓复叛,还镇武昌并运大炮援助平定金声桓。然后班师。六年顺治帝颁金册,改封可喜公为平南王。是时广东仍附明永历帝。可喜公奉命同耿仲明往征广东叛将李成栋。七月从天津出发,十ー月耿仲明行至吉安死,其子继茂袭靖南王爵领兵同往。七年,1650年(顺治七年)十二月三日攻克广州城,尚可喜进城,"止屠戮,封府库,收版籍,亟遣人至 郡学守视祭器,毋令散失,传檄郡邑,安处将吏卒伍,居数日,所属州县相继来归"。八年复定肇庆、罗定、高州、雷州,并派兵援助广西,收复被孙可望、李定国攻占的桂林、梧州等城市。至九年,广东“十府全平”。

8.jpg

尚可喜在广州开府建第,故址为今广州市越秀区的人民公园。1653年(顺治十年)他在肇庆打败南明将领李定国,转而平定潮州叛将郝尚久,1654年(顺治十一年)于新会再败李定国,巩固了清朝在广东的统治。尚可喜自顺治六年(1649)入粤,至康熙十五年(1676)病近,在广东27个年头,在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之区,他不以专征为事,没有按惯例进行圈地,非常注意招抚,以减少战争造成的损失;维持社会秩序,重建礼乐文教,安抚南明遗民,促进农业发展,捐资广建佛寺容纳明末出家学者,政绩十分出色。如攻下广州之后,诸将请剿石门、佛山两镇,他坚持以招抚为主,对部下说:“上命吾克粤,即镇其地。此地为四方商旅湊集之区,往来贸易,百货在是,一经杀数,市井丘墟,商旅裹足,百货不通。”(《元功垂范》卷上)两镇终被招抚而免遭战祸。再有“乱后,百姓饥饿”,尚公捐银买米赈恤,“活民甚众”(《八旗通志》巻183)。更有一突出佳绩,就是他为民请命,疏请朝廷停止迁海(把沿海渔民迁往内地,设立无人区)。他在奏疏称:“粤东浩海二千余里,生灵数百万,室庐在是,产业在是,祖宗坟墓在是,一旦迁移,流离失业,深可悯痛。” 他的请求终于获得康熙批准,未迁的不再迁,已迁的重回故地,使数以千万计的沿海渔民得免迁徙及失去家园之苦,“民庆更生”。他还修桥建路,振兴文教,减免赋税等,做了许多好事,这在那个时代和社会中,均属难能可贵的治国安邦良策,因此颇受粤地百姓拥戴。

尚可喜作为三朝元老,赫赫功臣,威镇南疆,爵至封王,却从不居功自傲,反而更加小心翼翼,久萌急流勇退之念。早在顺治十年(1653),他在知命之年,广东取得军事上节节胜利,“四境渐安”时,就以“痰疾不时发作”为由,疏请“解兵回京调养”,有意引退。顺治帝婉言慰留,作罢。历史上多次发生“功高震主”和“尾大不掉”的骄兵悍将与朝廷的矛盾,尚公不能不想到此点,于是多次主动请求引退,可见其对清廷的忠诚是无可怀疑的。顺治帝因广东尚未彻底安定,需要他继续出力,屡示“应俟承平之后另议”。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到康熙十年(1671),全国基本统一,清朝统治业已现固。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请: “方今四海升平,臣年已七十,精力就衰,正退耕垅亩之日”(平定三逆方略》卷1),疏请“以两佐领甲兵及藩属孤寡老幼自随,归老辽东海城”,留其长子安达公尚之信镇守广东(《清史列传》卷78)。康熙久蓄削藩之志,立即批示:“览奏,具见恭谨,能知大体,朕心深为嘉悦。”。尚可喜登记造册,准备举族迁回海城。

是年七月,吴三桂亦疏请移藩,实为对清廷的试探,康熙帝对其早有怀疑,得疏即下议政王大臣会户、兵二部议奏。康熙说:“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清史稿・吴三桂传》卷474),下令同意撤藩。吴三桂大失所望,于是便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反清。南方群起响应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地皆为吴三桂统辖;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因是耿精忠女婿,也参与叛乱之中。广东平南王麾下将领刘进忠、祖泽清等多人举兵响应,沿海群岛并起。吴三桂由起兵时三万兵力,短短几个月旗下就有30万兵马。在这紧要关头,可喜公立即上疏表明自已的立场:“臣与耿精忠为婚姻,今精忠反,不能不跋踏于中,惟捐驱矢志,竭力保固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诚”。 康熙帝遂命尚可喜留镇广东,参与平叛。尚公得知吴三桂遣兵二万屯黄沙河,建议“请就近移师,同臣会剿。”康熙对他的自告奋勇和战略策略完全信任和赞同,谕称“王累朝旧勋,性笃忠贞,朕心久已洞悉。”更加委以重任:“王为国抒忠,厥功懋著。当兹军兴之际;提督抚镇以下,俱听王节制。文武官员,听王选补奏闻。一切调遣兵马及招抚事宜,亦听王酌行。”十四年正月,康熙加封可喜公平南亲王,授次子之孝平南大将军 (《八旗通志》卷183)。

尚可喜坚定不移效忠清室,分兵以广东弹丸之地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为清政府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广东亦受到贼寇冲击,盗贼并起,博罗、河源、长宁、增城、从化诸县先后告警,可喜于是分兵将他们剿定。

9.jpg

皇封王妃舒太君

不久,尚可喜痰疾发作,卧床不起。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公在广州病逝,享年73岁。临终前,一直昏迷的他忽然强睁眼睛说:"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他令诸子把皇太极所赐亲王冠服取出,穿戴好后扶他起来,向北叩头,说:"吾死之后,必返殡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说完便逝去。棺椁暂厝于广州市大佛寺。

康熙皇帝闻讯不胜震悼,特遺国子监祭酒宜昌阿、礼部郎中范承勋等赴粤,谕祭二坛、赐谥曰:敬,立碑为念。康熙二十年(1681),尚王骸骨运往海州凤翔山归葬(后又迁葬今海城市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时,圣祖派钦差沿路往莫,又传谕其子称:“王素笃忠贞,若人人尽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联每念王至老怀诚,克尽忠尽,心甚着注,殊为伤悼。”这是大清最有作为的康熙皇帝对尚公非常敬重、充满感情的盖棺论定。

10.jpg

平南亲王尚可喜金印

尚可喜亲王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国家的统一,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南征北战数万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屡次受到清朝崇德帝、顺治帝、康熙帝的褒奖,蒙受“三代皇恩”。

尤其是尚可喜在镇守广东期间,对祖国东南地区人民休养生息关切备至,力辞“址地分耕”,反对迁移沿海居民,赈济饥荒黎庶,终成清代前期安定的大局;竭尽全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坚决反对吴、耿两藩的分裂,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综上所述,尚可喜是一位忠贞坚强的爱国英雄,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历史功绩必将名彪史册,功垂千秋!

尚公终身共生育了33个儿子,32个女儿。其中第七子尚之隆娶了顺治帝哥哥的女儿,晋封为和硕额驸(驸马爷),他另一个儿子娶了当朝亲王的女儿,也是驸马。尚可喜的后代有14个男丁与皇族联姻,先后有150多人在朝中做高官。尚可喜家族人丁兴旺,繁衍不息,后裔尚小云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是现代中国京剧代表人物之一。据称,现在尚可喜海内外的后嗣有6,7万之多,成为人口众多的名门望族。迄今,分布于东北、北京、山东、广东、湖南、江西及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成千上万尚氏族人,乃至旅居海外的一些尚氏侨胞,很多都是这位赫赫尚王的后裔。

尚可喜亲自主持编撰了《尚氏宗谱》(第一编),之后三百多年来,辽宁海城尚氏宗亲会坚不断修编、更新家谱,目前已经陆续修编到第六编。

11.jpg
12.jpg

尚可喜去世后安葬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尚王陵园门前竖立有康熙帝亲笔书写御赐的汉白玉石碑,上书:尚亲王谥敬可喜尚公神道。

13.jpg

每年清明节,辽宁海城尚氏宗亲会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祭祖大典,尚可喜的后人都会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聚集到海城八里镇大新村尚氏陵园祭拜他。当地政府官员、中科院清史研究专家等许多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也都前来参加尚氏宗亲祭奠活动和尚可喜亲王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14.jpg

辽宁省尚氏宗亲会修编《尚氏宗谱》第六编

15.jpg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公园,即是当年平南王尚可喜王府大院旧址。越秀山小蟠龙岗上的镇海楼即是尚可喜办公的府衙,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 “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即现在的广州市博物馆,属于广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里有一尊平南王铸造的古钟,上面铭文记载了他的丰功伟绩。

越秀山小蟠龙岗上的镇海楼即是尚可喜办公的府衙,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 “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现在是广州市博物馆。

16.jpg

广州市人民公园门前立有一对汉白玉石狮,高约2.6米,狮座四面均有浮雕图案,四角刻有九节竹。

公园中央甬道亭前有一对石鼓,两面及周围皆有花纹图案,做工精细,正面浮雕图案为云龙戏珠,背面为日月光辉,鼓边刻有回文,鼓下有雕刻精美的石座……

这些饱经沧桑、珍贵的历史文物,见证了尚可喜亲王镇守广东27年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1999年,尚氏后人筹款100余万重新修建尚可喜亲王陵园。2004年,位于陵园西侧的纪念馆落成,陈列有乾隆御赐的千叟杖、尚可喜所用的兵器等文物。2014年尚王陵园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尚氏宗亲祭拜尚可喜家祭活动得到了沈阳市、海城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12年,海城尚氏宗族家祭仪式申报批准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1日,沈阳市尚氏传统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尚氏宗族家祭仪式》代表性传承人尚世阳,应邀来到辽宁大学文学院,为大学生和民俗专业研究生们讲授沈阳市级非遗项目《尚氏宗族家祭仪式》。讲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祭祀礼仪和三百多年尚氏家族祭祖历史,介绍了尚氏家族祭祖的各个程序、祭祀音乐和祭祀舞蹈(佾舞)。这是非遗项目《尚氏宗族家祭仪式》第一次走进大学的讲堂,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关注中华民族重要的礼仪—祭祀礼仪,让“孝”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扎根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17.jpg

笔者以为,评价历史人物,很重要的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一是所取材料必须完全根据史实,没有任何虚构和假想;二是坚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要考虑到历史人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总体形势以及是否环境或形势所逼的情况,力求客观公正;三是澄清事实,纠正对历史名人的各种误传、讹传和偏见,力求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

18.jpg

编辑简介:尚红军,又名尚世军,男,祖籍辽宁省海城县,系尚可喜第十一代孙。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1975年安阳县下放知青;1978年在解放军某部政治处工作;1984年安阳地区文化局、濮阳市文化局团委书记;1987年中共安阳市委政策研究室农村科副科长、城市科科长;2001年市委办公室城市调研科科长;2002年历任安阳市文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正县级);2019年任文峰区老年体协主席。

其自幼爱好写作、书画、摄影,曾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理论政策研究工作,撰写了一百多万字的理论、调研文章、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纪实散文、杂文、诗歌,新闻通讯等各类文章。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安阳市职工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文峰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国学书画院副院长;安阳市文峰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安阳市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原智库研究员,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副总编,郑州广播电视报夕阳红编辑团安阳团长,安阳工学院客座教授,安阳市企业家协会政策咨询专家。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8719号
&2020 人民服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