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土豆人生——一位扶贫干部的人生感悟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北京电(国家级期刊•中国经贸杂志社副主编郝江华、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沈德福推荐)文化事关国运兴衰、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会有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的活力。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因此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人类文明中唯一文化没有断流的民族。
《产业文化人》在欧洲对华关系促进协会中国科技人文专业委员会的带领下,联合由中共中央原委员、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题写刊名的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聚焦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特别推出百名产业文化人的精品力作和匠心故事,展示弘扬中华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产业,开拓产业文化发展新领域,创新文化创意新方向,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让世界了解、体味中国产业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产业文化人的道德风范。
延安市宜川县的冬天,气温零下二十多度,除了挺拔的松柏,几乎看不到其它绿色,狂风怒吼下,更觉苍凉。腊月的一个周末,准备做饭时,发现储存的一颗土豆已经部分腐烂,顿感失落,习惯性地随手丢进了垃圾桶。一分钟后,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若把这颗烂土豆埋在花盆里,她会不会发芽开花呢?就这样,抱着试试的心态种下了希望,说是试试,心里还是充满期待,期待数日后,枝繁叶茂、花香四溢......顿时心情大好,憧憬着卧室里将有一个生灵陪伴,冬日的周末将不会再那么孤单。
闲暇时,我专门学习了土豆盆栽种植的养护知识,了解土豆的生长习性,及时浇水、施肥......期待她早日发芽并茁壮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周后,嫩黄的小芽破土而出,看着她,我开心的笑出了声。一周两周三四周,叶子从嫩黄逐渐变为浅绿、深绿,枝干亭亭玉立,酷似水仙花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是那么的秀丽淡雅,清新飘逸......烂土豆变成了春姑娘,情不自禁,拿出相机,把美定格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冬季。
想想当初,如果我随手弃之,这颗土豆就成为了生活垃圾,不但给清洁工人增加了劳动量,而且还可能因为处理不当污染环境。一个善意,一份爱心,彻底改变了烂土豆的命运,她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人生差距之大,令人感慨!其实,在扶贫脱贫的道路上,又有多少人有着烂土豆的命运轨迹啊。
按照组织安排,2018年11月初,我到延安市宜川县从事扶贫工作,该县共有贫困户3131家,8162人,两年来,在中盐集团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和宜川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坚持每周都深入贫困村,调查研究,了解贫困户所思所需所盼所长,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激发内生动力,一户一策,精准扶贫,科学扶贫,如有些家庭,地少劳动力多,我们就进行技能培训,先后安排32人到中盐企业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并致富;对于种植了三十万亩的果农,在保证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我们在央视和其他媒体上做公益性广告,提高知名度,并诚邀中盐集团等爱心企业积极采购,连续两年果农人均收入三万余元......心中有爱,心中有民,一分汗水一份收获,如今的宜川县已经彻底告别了贫困,由2015年的3131户,8162人,减少到2020年的235户366人,贫困发生率由14.03%下降到0.46%,现在的贫困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由政府兜底保障他们的生活。试想,如果没有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没有中盐集团等爱心单位的倾力支持,没有地方党委政府的精心施策,没有扶贫干部的亲力亲为,没有自身的拼搏奋斗,又有多少人能像烂土豆一样华丽转身呢?!
(编辑:宋德新 法学博士、中国盐业集团公司扶贫干部、挂职宜川县委常委副县长)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国际影响力人物宣传工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